有些物品會改良,有些不。比如鞋子的弓底,比如電腦鍵盤上過度敏感的觸板。到頭來總是我們遷就它養成委屈的習慣。彷佛設計師們並不真的使用它們。或許他們根本就不在乎物是否與人和諧。既然招牌夠響,價格也令人咋舌,而且電影里的明星也是這麼穿戴。
所有手提包可以為此呼啦萬歲。電影《維洛妮嘉雙面生活》的Irene Yacob,帥氣地把皮包袋里眾多瑣碎事物一股腦傾瀉床上,對男主角說,看,所有這些東西就是我了。我喜歡大師奇勞斯基,可還不禁作如是想︰若電影呈現出女主角翻找袋子氣急敗壞的模樣,那此物與人恐就失去魅力了。無論如何,奇勞斯基對她那充滿戀物欲望的鏡頭(相較于他人),竟靈光四射。由頭至腳,無一絲俗味。或許也非得她才有資格表演渾不在意的灑脫美姿。為了繼續生存,代價竟得舍棄天賦,讓藝術與生命達成妥協。那一把袋子背起,立刻自對方視線中遁走,漠視睥睨的神氣,無疑正是魔魅來源。不是不喜歡那模樣︰一個不加以分隔的袋子,一扔入就走,不必收拾,即便狼狽起來,仍可手姿曼妙。只不過,自然還有為此駐足流連,斟酌再三,凡人如我,更想一勞永逸解決日常生活所需。雖是機械復制時代,物件繁多,卻有遍地珠翠獨欠鐘情之憾。不是挑剔,而是因為物件雖美,用起來卻並不就手。
怎樣才叫稱心如意,自是人人看法各異。手提袋里大小物件東歪西倒,有時找起來竟若壺底探寶。我也想要實際,不排斥秩序。是否可以有那種把水瓶、陽傘、筆盒等勞什雜務都整齊妥放的袋子?是否也可以有一些讓物品收入與取出都便利的分格設計,一目了然?我想像那種料子是柔軟的。冀望某日走過手工店鋪,可以跟店主人要求這樣那樣,來個度身訂造。西西在《阿發的店》里寫道,一個專心作手工的人,並不能與別人交談,因為她只專注于物的世界。但觀察物肌理揣摩形貌,何償不是一番掏心?物以它隱藏的密碼,與契合者交流。或許今時今日,手工品不再如往昔般為照護人的需求而存在,但是偶爾照顧也無妨。
(2011-04-24 刊星洲日報/文藝春秋‧平上去入:賀淑芳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